背景
现有的计算,大量的恒电荷体系,而实际上是恒电势体系。
一个电化学反应,电荷发生转移,界面的电荷密度和电势发生会变化
单元外推法
很容易可知功函数与(绝对电极电势 vs 标准氢电极电势)的关系:
其中\(\phi_{SHE}\)是SHE的绝对电极电势,实验确定为~4.44 eV(估值范围4.4 ~ 4.8 eV)。\(\Phi\)则为slab(具体到下文图片中的体系,包括水)的功函数,通过费米能级与真空静电势(真空能级)的差求得。这时候如果我们有体系沿着反应的功函数\(\phi\)的变化(一个PCET过程),自然就有体系的\(U_{SHE}\)沿着反应的变化。
该过程表面电荷为负的趋势越来越小,相应的功函数\(\phi\)越来越大。
当使用有限晶胞大小,盒子越小,电势变化的越明显(盒子越大,电极由于发生反应而变化的电荷被平均到每个电极原子上的值越小,电势变化越不明显)。因此可以通过逐渐扩大盒子大小,界面电荷密度变化越来越不明显,功函数变化也越来越小,直到电势恒定(电势不再随着反应变化),就实现了这个盒子大小下恒电势模拟。这种方法即为著名的“单元外推cell-extrapolation”法。
如下图所示,左图a展示不同大小盒子的体系,右图b展示了\(\Delta G_r\)或者\(\Delta G_a\)作为电极电势变化的线性函数。可见,随着盒子增大,(界面电荷密度变化越来越不明显),总有一个点,电势不再变化,此时的\(\Delta E\)即相当于恒电势下的\(\Delta E\)。不过大盒子计算成本高。
电荷外推法做恒电势校正
Nosrkov则提出了“电荷外推charge-extrapolation”法,计算恒电势下PCET过程能垒计算校正,尽管模拟是在恒电荷下进行的。这个方法基于静电对反应能量贡献的电容器模型,利用界面电荷将恒电势和恒电荷的barrier联系起来。
这种方法两个假设:
1. 化学和静电对反应能量的贡献可以分开
2. 静电对PCET的贡献基本由电容器模型描述
假设两个恒定功函状态 1和2,使用恒定电荷计算,两个状态分别有功函数\(\phi_1\)和\(\phi_2\),能量\(E_1(\phi_1)\)和\(E_2(\phi_2)\),界面电荷\(q_1\)和\(q_2\),则能量的恒电势校正为:
q定义为slab中过量电子的数量,等于溶液中离子的净电荷。可这样理解,对于之前考察的PCET过程:
$$*A + H^+ + e^- \to *AH $$
其中A是被吸附的中间体。从IS到FS的反应过程,电荷变化有\(\Delta q = q_{FS}-q_{IS}=0-1=-1\)。对于从IS到TS的过程,可以使用唯象定律Butler–Volmer kinetics的转移系数\(\beta\)确定电荷转移量,假设TS有:
即发生了\(\beta\)量级别的电荷转移,电荷差\(\Delta q= q_{TS}-q_{IS} = (1-\beta)-1 = -\beta\)
继续恒电势校正的推导,上面两式下减上得:
将\(\phi_1\)换为参考值\(\phi_{ref}\),比如SHE,\(\phi_2\)为自变量,有:
进而得到:
物理图像(对恒电势含义的思考)
对于上面的微分形式,可以有多种解释,我的理解是,对于状态1到状态2或者状态ref到自变量的过程,无论处于何种功函\(\phi\)下,电荷的变化\(\Delta q=q_2 -q_1\)是相同的。但是不同功函下能量变化却是不同的,而这种“比例”即为电荷变化的负数\(-\Delta q\)。官方的解释是电荷的变化给出了电化学过程能量变化的电势依赖性。而且,这种依赖性是线性变化的,Norskov的JPCL Figure 2给出了一个PCET过程在多个功函数\(\phi\)下的计算结果,发现确实呈现线性变化。据此我们可以外推至任意电压下的电势和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。
电荷差值计算
对于PCET过程,通常计算的\(\Delta q=q_{FS}-q_{IS}\approx -0.7 eV\) 每个状态的q定义为q定义为“slab中过量电子的数量,等于溶液中离子的净电荷”。“slab中过量电子”指电极表面(催化剂)的电荷,推导过程中说明了这一点。可以使用诸如Bader电荷等分解方案,先计算体系每个原子的电荷,然后再对属于slab原子的电荷求和;当发生吸附或者脱附,属于slab的原子不变,因为考察的是电极表面(催化剂)。这个差值不为-1不是因为电荷分解方案的误差,而是低精度DFT的自相互作用误差产生的分数界面电荷。这个误差会影响HOMO-LUMO gap。当fermi level 在HOMO-LUMO之间,就会发生界面上的人工电荷转移,使用杂化泛函或者校正过自相互作用的泛函会改善这个误差(似乎程俊、王峰的电解质文献中提到过这个问题,以及电化学界面的电子能级排列,电极电势排列,电解液HOMO、LUMO和金属电极的费米能级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2013, Electrochimica Acta 2013)。
当考察的\(\beta = -\Delta q\)不是初末态差值而是TS-IS,\(H*+H^+ + e^- \to H_2 + *\)和\(*OH+H^+ + e^- \to H_{2}O + *\)两个不同过程的\(\beta\)差别很大。一般认为都是0.5,但是计算结果显示前者为0.5而后者约为0。可能影响因素有:溶剂重组、离子转移或键断裂。
电压的计算
对选定的状态的结构执行单点能计算,使用vaspkit 426
计算功函数\(\Phi\),然后根据\(U_{SHE}=\frac{\phi-\phi_{SHE}}{e}\)计算得到U v.s. SHE。
能量恒电势校正的推导过程
假设
假设,对于通过电化学界面的指定数量的电荷转移,其对能量变化的“化学”和“静电”贡献是可分:
考察一个PCET过程,假设吸附物不是强偶极子,自身不发生重定向,也不使溶剂重组,那么电荷转移导致的能量变化中“静电”部分是纯电容性(capacitive)的,即\(E_{elec}=E_{cap}\)。假设表面电荷密度为\(\theta = \frac{q}{N}\),其中q是带电离子的数量,N是晶胞中表面原子的数量。则每个表面原子的电容和电容能量分别为:
对于考察的这个PCET过程,假设初态为1,TS或末态为2,那么N个表面原子总的能量变化中电容(静电)的贡献为:
其中\(q_2 -q_1\)是从状态1到2的电荷变化。上式中括号中\(\frac{U_2 -U_1}{2}\)即为有限盒子尺寸的贡献。当盒子趋向于无穷大,\(U_2 -U_1\)和\(q_2 -q_1\)都接近0。因此中括号剩下的\(U_1 -U_{PZC}\)即为系统在恒电势U1条件下,静电(电容)部分对\(\Delta E_{2-1}\)的贡献。根据这个思路,可以将能量变化拆解为2部分,对于恒电势U1部分,直接使用恒电势能量变化;对于有限盒子大小部分,使用推导的能量值,即:
将电压换成 功函数,且重排上式,让恒电势项在等号左边,恒电荷项和有限盒子大小项放在等号右边:
将上式中状态1和状态2互换(角标改变),有:
等式左右加负号
这就是在\(\phi_2\)恒电势条件下的校正
Ref:
Electrochemical Barriers Made Simple |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(acs.org)